近兩年來,隨著美國對華為實施IC技術封鎖的政策,我國已經意識到了國產IC自主研發的重要性,在半導體產業方面國家非常重視自主研發,和民間IC企業一起,不惜代價在IC研發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。國內ic供應商的實力也顯著增強,逐漸開始打破海外的技術壟斷。那么,國內IC供應商有哪些呢?

首先,我們要先了解IC產業鏈的構成,然后再了解一下國產ic的供應商,這樣才能更好地比較國產ic供應商。當前的icIC產業鏈主要有三個環節,分別是設計、制造、封裝和檢測。
一、從國內IC設計制造一體化企業的角度來看。 這類ic供應商我們稱之為IDM模式的企業,實力比較強大。全球代表性的有三星電子、恩智浦、英飛凌等。而國內采取了IDM模式的有紫光集團、士蘭微、華潤微電子等。
二、從ic制造實力的角度來看 中芯國際、華虹集團、西安微電子技術研究所(航天771所)是國內較知名的IC制造企業,也不乏一些“合資企業”,如:三星中國、英特爾大連、SK海力士中國、臺積電中國等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芯國際是國內IC代工領域無可爭辯的龍頭,其技術和規模已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,14nm工藝的IC已成功實現量產,目前正導入N+1制程(介于14-7nm)。
三、從國內icIC設計的角度來看 用于超大規模集成的電路設計,是IC產業鏈的頂端,海外三大EDA廠商Synopsys、Cadence、MentorGraphics占據全球主要市場,而我國EDA產業規模為5.4億元,國內EDA廠商首次亮相,主要包括華大九天、芯愿景、芯和科技、廣立微電子、博達微電子、藍海微科技、奧卡思微電子、概倫電子、國家微思爾芯等。
另外,IC設計公司包括匯頂科技、華為海思、韋爾股份、華大半導體、中興微電子等,其中,作為華為子公司的海思半導體,目前是世界排名TOP10以內的IC設計公司,與高通、匯頂科技、韋爾股份、華大半導體、中興微電子等等。目前,海思已經推出了
SoC網絡監控IC、可視電話IC、 DVBIC、 IPTVIC、巴龍通信IC等。自然,國內的IC設計企業比較多,在各細分領域均有布局,以上主要是舉例比較知名的企業。
總的來說,中國IC供應商在IC制造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,積累了一定的優勢。我相信,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,國內IC供應商的未來是可以期待的。